会企资讯丨商会会员单位长江电工集团亮相2025年第三届链博会

7月16日上午,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实现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四大功能,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与发展注入新动力。长江电工集团携最新科技成果——C-Smart第三代人工智能开关柜、新能源装备、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亮相大会,打造绿色“共赢链”

智能科技成焦点,长电成果获关注

长江电工集团受邀参加链博会-清洁能源主题活动《“碳”索未来: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优化与重塑》,展示的绿色智能技术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链博会汇聚全球产业资源,为我们开拓新市场搭建了绝佳平台。”集团总裁陈友安在主题活动中表示,希望通过展示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吸引国内外合作伙伴,尤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新兴市场拓展业务版图。

长江电工集团以“创新提效+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战略应对行业需求:在技术研发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企业中试基地+市场应用场”三级体系,以长电研究院为核心,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力量与高校院所,研发出新能源升压变电站、智慧储能一体柜、一体化直流充电桩等核心装备,形成多元布局的清洁能源技术矩阵;在场景应用端,通过零碳智慧园区示范运营验证技术可行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近期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之际,长江电工集团已率先于2024年5月建成零碳智慧示范园区——通过全铁液流储能系统与光伏阵列、充电桩形成能源闭环,依托能源数字化管理系统调度,利用峰谷电价差实现年化收益达12%以上,既验证了技术商业化潜力,更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降本方案。同时,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O2O咨询维护服务”构建能源运营物联平台,实现能源状态全息感知与高效管理,相关技术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中国人民银行、格力绿控工业园、海口零碳生物城、中国地质大学等众多项目。

科技领航绿色赛道,精准对接国家战略

在电力供应这一能源产业核心环节,电力设施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能源系统可靠运行的根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正为能源产业带来系统性变革——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用能全流程的实时监测、精准调控与动态优化,推动用能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运营”转型,为国产替代、设备更新等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本次参展的核心产品,C-Smart第三代人工智能开关柜集中展现了长江电工集团在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领先性,其以“听得懂、判得准、管得好”三大核心功能为支撑,凭借“智、聚、快、稳、灵”五大创新优势,精准破解行业智能化水平低、运维成本高、能源消耗大、安装难度高、故障隐患多等痛点,为配用电领域智慧化升级提供创新路径。

“听得懂”实现人机交互革命:采用离线语音交互系统,支持多语言及方言识别,内置深度神经网络降噪与AEC抗回音算法,即使在复杂工业环境中也能实现指令的精准捕捉。其语音语义融合处理技术使响应速度达到人工效率的30倍,真正实现“人机交互零障碍”,最大限度保障人员安全,在危险情况下可通过语音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

“判得准”构建智能预警体系:搭载AI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可提前10天预警潜在故障,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9%。边缘计算平台具备能效自优化功能,基于多元变量动态评估机制,可将模糊需求一键转化为精准解决方案,为设备健康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管得好”提升运维与节能效能: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实现故障单元3分钟快速更换,较传统设备缩短停机时间70%,降低维护成本60%;智能电力分配算法年均节能6%-8%,兼顾经济性与可靠性。系统支持远程控制与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任务流实时容错纠偏机制,持续优化运行策略,越用越贴合实际需求。

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三峡水利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并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如迪拜光伏、坦桑尼亚港口、巴拿马机场等。

增强供应链韧性,共绘发展新篇章

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优化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其能源产业和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具有深远影响。

面对供应链管理挑战,长江电工集团实行数字化转型,搭建智慧工厂数字化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据实时共享与问题的及时响应;通过平台实现供应链信息实时共享与可视化管理,提升决策效率与准确性,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增强供应链韧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市场需求、优化采购计划、降低库存成本。

“我们希望以链博会为纽带,优化供应链布局,实施多元化采购与生产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构建紧密战略联盟。”长江电工集团研究院院长周鹏表示,将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协同、风险共担等方式,增强供应链整体稳定性与韧性,与全球伙伴共同应对供应链挑战,携手开创能源产业发展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