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奖+1!上海大学在第25届工博会精彩亮相2025年!

9月23日—27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本次展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线,设9大主题展、3大特展,总面积30万平方米,吸引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等28个国家及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精心遴选580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参展。上海大学作为独立特装布展高校之一,携20项科技成果参展,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本届工博会上,有超过一半的参展科技创新成果,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诞生了十余家科技型企业,集中展现我校科技创新策源与服务社会实力。

展会期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栾宗涛等领导参观上海大学展区,与项目团队互动,了解项目的研发进展及产业化应用情况。

本届工博会上,上海大学“‘光克隆’全息真3D显示元宇宙体验空间”项目荣获CIIF创新引领奖,“石墨烯筛分膜制备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高校展区创新金奖,“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项目荣获高校展区创新奖。此外,我校还荣获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

【获奖项目介绍】

“光克隆”全息真3D显示元宇宙体验空间

上海大学智能显示终端及装备联合研究中心攻克了“光克隆”显示屏和大尺寸显示的两大技术瓶颈,在“光克隆”全息真三维显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首创超快“光克隆”全息显示屏(100ns–1ms级超快刷新),解决“光克隆”动态图像显示载体的核心难题;独创大尺寸高速扫描单光束全息图直写系统,取代国际上的双光束干涉技术,促成了大尺寸“光克隆”全息真三维视频显示终端在中国诞生,并助其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石墨烯筛分膜制备与产业化应用

该技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水合离子插层法”,实现石墨烯层间距的埃米级精准调控,突破了超小尺度离子/分子精准筛分的技术瓶颈。原创性建立“水合离子表面作用新效应理论体系”,揭示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纳米通道中的关键作用,为膜材料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烯分模制备工艺,解决了膜材料在强酸、强碱等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适用于复杂的工业场景。该团队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50多篇,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本项目围绕实时、在线、快速、原位、可移动监测技术在VOCs监测产业中的迫切需求,凭借质谱法响应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且具有强大的定性和定量能力的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本项目的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国产化率超90%,产品售价较进口低40%。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医药化工等学科领域中,成为一种兼具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同时正拓展至半导体制造领域,用于高洁净环境中的痕量VOCs及AMC的智能监测与污染源实时排查,保障芯片生产的良率与工艺安全,已与国内著名半导体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

9月27日上午,上海大学的15名留学生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观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会现场科技感十足,前沿成果密集亮相,留学生们被展会规模与展品科技含量所震撼。

大家在各展台前驻足观摩,积极与研发团队交流,对学校在核心技术攻关和产教融合方面的突破赞叹不已。来自孟加拉的留学生王勇表示:“这里的每一项技术几乎都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工业图景。”同学们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加速度,不仅拓宽了视野,更点燃了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

在本届工博会上,我校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成果显著,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校的20项科技展品,正是一批高校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化的缩影,上大师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围绕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在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等多个领域努力耕耘,以科技创新助力科技强国,全面助推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不断追卓越、创一流,以奋进之笔书写学校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朝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